“战略规划会”,原指帮企业明确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目标,统一团队的思想和认知,达成共识,并制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的会议。 通过战略规划会,公司能够洞察当前的业务状况,识别机会与挑战,并据此制定出适应市场变化的战略规划。 但不会开“战略规划会”的领导者们,常常陷入一个尴尬的循环:例行公事般地召开战略规划会议,听取各部门五花八门的汇报与总结之后,却还是找不到清晰的发展方向。 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更可能由于错误的规划导致企业错失市场机遇,甚至走向衰败。 其实,大多数企业在战略规划会之前,都忽视了“差距分析”这个重要环节,以至于大部分战略规划,都是盲目的。 在《华为战略管理法》一书中,作者谢宁将“差距分析”列在了战略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换言之,没做好差距分析,再怎么进行战略规划都毫无意义。 华为是如何细分自身与竞争企业的“差距”的?华为又怎样拆解“差距”,进而将“差距”反哺关键业务问题? 本文摘自华为管理培训部特聘资深讲师、顾问谢宁老师的畅销书《华为战略管理法》,希望能帮助各位在战略规划会之前,做好充足准备工作。 华为将差距分析放在端到端战略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差距分析既是战略管理的起点,又是战略管理的终点。 华为要求各级管理者均要直面差距,持续寻找差距,以识别并解决差距为目标。这也是贯彻从战略到执行的一致性逻辑思考。 业绩差距往往指存在市场机会,但是因为企业没做好,导致绩效结果和原先制定的目标之间形成了差距。 例如,在国内的年轻时尚目标市场中,实际上只完成了出售的收益90亿元,而制定的出售的收益目标是100亿元,那么,出售的收益的业绩差距是10亿元。 业绩差距常常能够最终靠高效的执行弥补,并且不需要改变业务设计。对业务主管的基础要求是,在述职汇报中,需要将业绩差距的主体问题及最终的原因讲清楚,并且提出高效的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解决方案。 机会差距是现有经营结果和新的业务设计所能带来的经营结果之间差距的一种量化的评估。 机会差距往往指不在上一周期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目标范围里,但是如果现在考虑进入的话,可能会带来新的机会。抓住一个新的市场机会,往往需要新的业务设计。 例如,小米手机自2011年开始,以线上市场起家,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手机零售有80%~90%的份额在线年以前很少触及的。 雷军说:“我们在过去几年里专注于电商,但是有一个天大的缺陷,电商只占商品零售总额的10%。 到今天为止,90%的人买东西还是在线下。过去几年,我们最痛苦的是如何高效率做线下。” 当业绩差距产生之后,由于组织文化氛围、跨部门协作和干部管理等因素,需要警惕很多企业管理的人倾向于将自身责任“甩锅”给他人或外部环境,人们最容易为自身失败寻找借口,觉得自身已经“全力以赴”了。 任正非要求华为干部在自我批判中做到“三讲三不讲”:讲自己,不讲别人;讲主观,不讲客观;讲问题,不讲成绩。 很多企业的领导者也喜欢找“风口”机会。在基础业务取得初步的市场成功之后,马上转向新的市场机会,但是新的市场往往因为挑战和风险比较大、组织只有少数的能力及资源优势而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和成效。 当企业还没有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业务,就很难形成规模的营业收入和获取利润及现金流——没办法形成自身造血的机制,这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新的“风口”机会的成功率非常低。 因为开发新的市场机会,需要新的资源投入。通过引入外部风险投资对新的市场机会不断“烧钱”,这种模式不可持续。 而“打不死的小强”业务是企业经过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之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在分析业绩差距的过程中,找出执行不到位、存在绩效缺陷的环节,并持续改进优化,也是企业持续构建与市场和竞争挑战相匹配的组织能力体系的过程。 一般而言,业绩差距是企业当下现存业务存在的明显的、典型的问题,而机会差距往往是隐性的,需要企业展望未来来思考不足。 在面对机会差距的时候,面向未来更高的目标,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思考怎么样进行新的突破。企业最大的差距是看不到自己差在哪里,这就是机会差距,机会差距是最大的差距。 这时刻提醒企业的经营者:就算在现存业务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也别沾沾自喜。需要警惕现在带给企业80%贡献的业务,在未来可能只贡献20%,甚至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诺基亚手机。诺基亚当年对智能手机的机会差距洞察不足,错失战略转型的机会窗口。 当苹果公司2007年推出第一代智能手机产品时,作为全地球手机市场的超级巨头,诺基亚占据着高达49%的市场占有率,很有健康的现金流,并且因为产品质量过硬 而拥有超高的用户口碑。但之后的市场之间的竞争结果大家都熟悉,短短五年间,诺基亚的市场占有率从49%一路跌到5%。 当时的诺基亚高层,没有人真正愿意面对市场趋势,审视机会差距,更没有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 企业需要深入分析造成差距的最终的原因,明确缩小差距的责任人,并且采取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解决方案。 怎样分析业绩差距?需要采用量化表述,将实际业绩和预先设定的目标对比,找到差距,并进行一系列缘由分析,找出缩小差距的方法。 如果企业具有相对成熟的组织绩效管理体系(如平衡计分卡KPI体系等),可按照组织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例行化监控和管理。 一般可以基于经营结果(即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财务、客户、内部运作及学习与成长),寻找和分析业绩差距。 如果还没有的话,能够正常的使用现有的绩效管理方法先来构建组织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 怎样分析机会差距?面向未来,对照标杆比较,在实现愿景、战略目标或对潜在的客户价值的交付过程中有哪些障碍。 那些抱着“小富即安”心态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往往看不到企业的机会差距,更谈不上深入分析了。 那么,机会差距是从哪里来的呢?机会差距是建立在市场洞察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及使命愿景,面对同行/跨界标杆比较,实现对客户价值的交付。 例如,某个大客户在可预见的未来有一笔很大的投资预算,但是我们没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有能力从无到有补齐新的产品线,还可以匹配客户的需求及招投标节奏,就能够抓住这一个市场机会。 不仅要对标同行标杆,更要超越行业,对标别的行业的标杆;不仅要对标一个标杆,更要对标多个标杆;不仅要对标标杆的一个方面,更要对标多个方面。 华为手机自2011年开始,在从给运营商贴牌生产手机模式(B2B)向自主品牌模式(B2C)转型的过程中,向小米手机学习线上销售模式,向OPPO、vivo手机学习线下销售模式(含卖点设计、零售末端等)。 通过对标,找出关键差距;通过优化业务流程,调整组织、岗位、人才、激发鼓励措施等来匹配业务战略需要。 例如,同行标杆企业已经构建成熟的线下渠道及销售体系,而我们公司专注于线上销售,缺乏渠道发展计划,没有设置专职的渠道管理人员,并且缺乏渠道建立措施等,有鉴于此,应该输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落实。 例如,公司已很好地完成上一年度目标50亿元,未来一年的战略规划要向百亿元目标迈进,那么我们应该寻找更大、更多的市场机会来支撑和实现新目标。 卓越的企业家非常擅长“饼形思维”,使用“使命、愿景、目标与现实的缺口”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性爆发力”。 任正非就是这样的企业家。早在1994年,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上说:“十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 正是在“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愿景牵引下,华为创造了历史上的两次反周期成长。任正非2008年在PSST体系干部大会上讲:所谓反周期成长,就是经济大形势下滑时加速成长。 2000年后一段时间,我们内外交困,濒临崩溃。按正常逻辑,这时候应该收手,休整队伍,巩固好根据地,以便下次再来。 但我们是反周期成长,加大投入,因此等经济危机一过,友商就看到旁边站着个人,个子虽然有点矮,鼻子也低,看着还是长大了。 通过第一个反周期成长,我们站在世界舞台上了。现在第二个反周期成长,能达到什么目标很难说,但我们至少应该有几个定价权吧。 面向未来,企业的使命、愿景及战略目标往往能够吸引和留住“同心人”,更能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激发干部面对困难挑战的雄心斗志,激发组织活力,促使企业转型成功。 笔者推荐采用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鱼骨图法)和5WHY分析法,深挖造成差距的最终的原因,再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并实施。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鱼骨图法)是一个非定量的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找出引起问题的潜在的根本原因。 鱼骨图让我们反思问题为何会发生,促使团队聚焦于问题的原因,而不是问题的症状。鱼骨图能够让团队集中于问题的实质内容,而不是问题的历史或不同的个人观点。 通过鱼骨图辨识导致问题的所有原因,分析各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找到最终的原因。 5WHY分析法,又称5问法,也就是对一个问题点不断询问若干次为什么,找到问题发生的完整链条,找出根本原因。 虽然叫作“5WHY分析法”,但使用时不限定只做5次为什么的探讨,而是必须找到根本原因为止,有时可能只要3次,有时也许要10次,打破砂锅问到底。 5WHY分析法的关键:鼓励处理问题的人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经过连续5次不停地问为什么,终于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在润滑泵上加装滤网。 如果没有以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来发掘问题,很可能仅仅是换根保险丝草草了事,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根本原因的关键特征是:可以阻止问题再次发生,有助于实现目标,而且便于实施者执行。 笔者常常推荐企业使用5WHY分析法结合平衡计分卡或BLM模型的“战略设计”和“执行设计”两个部分进行差距的根因分析。通过下面的例子予以说明。 问题一:为什么在过去的两年中,公司没能抓住在新兴市场中价值10亿元的收入机会(问题)? 通过差距描述和根因分析,能够透过重重迷雾,追本溯源,抓住主要矛盾,采取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措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因此,在做任何顶层设计的战略规划之前,都请先低下头,找到你的差距所在。战略是由不满意激发的,不满意是对现状和期望业绩之间差距的一种感知。 差距是激发战略思考并促成改变的根本动因,战略在于识别核心问题并处理问题。无论组织还是个人,真正想要改变都是源于对现状的不满。 就像任正非反复地告诫员工要保持危机感,激发团队紧迫感,长时间坚持艰苦奋斗,华为没有成功,只是还没有失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网传被小米150km/h撞飞的女子脑死亡,家属评论区被问:你是友商吗? 澳洲解说:没办法理解王大雷怎么一手接这个球,身体状态如此放松 热搜爆了!河北廊坊凌晨突发地震,北京、天津等有震感!网友:半夜手机突然大叫,整个房间在震动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